最新訊息

【三立新聞網】【記者張雅筑新聞採訪】福島食品與放射性物質含量的議題

不是福島!這些地方食物「輻射」超標 專家揭台灣人常忽略的真相

記者張雅筑/採訪報導

2023/03/11 08:00:00

https://www.setn.com/News.aspx?NewsID=1255695

開放福島食品進口1年了 從未不合格過!專家解答到底能不能吃

記者張雅筑/採訪報導

2023/03/11 08:00:00

https://www.setn.com/News.aspx?NewsID=1255701

以下為採訪新聞內容摘錄:

究竟福島食物安不安全,能不能吃,以下根據專家的訪問和資料提供,包括臺中市醫事放射師公會理事長陳駿宏、資深放射師吳志毅和新竹市醫事放射師公會理事長趙慶勇、理事郭俊良,他們提供了專業解答,讓大家更了解福島食物與輻射議題:

【輻射到底會不會致癌呢】

輻射其實是一種能量傳遞的方式,依照其性質可以分為「游離輻射」和「非游離輻射」

游離輻射:能量較高,指直接或間接使物質產生游離作用之電磁輻射或粒子輻射。

非游離輻射:能量較低,無法產生游離作用的輻射,如微波、手機電磁波。

至於常聽見的名詞「放射性」,是指核種自發衰變時釋出游離輻射的現象;「放射性物質」的話,是指可經由自發性核變化釋出游離輻射的物質。

所以普遍民眾擔心、害怕的是屬於「游離輻射」的輻射,因為它可以穿過人體,造成DNA單股或雙股斷裂,進而導致細胞死亡,若無法正確修復就可能演變成癌細胞。

普遍常用、常見的輻射度量單位稱之為「西弗(Sv)」,根據國際輻射防護委員會IERP 103號報告指出,接受每100毫西弗的輻射將會產生0.5%的癌症風險,但輻射造成的癌症與人體自然發生或因其他化學致癌物,像是吸菸、飲酒及飲食等,所引起的癌症可能無法清楚分辨。就廣島長崎當初倖存者和核電廠工作人員等研究顯示,「累積劑量低於100毫西弗時,無法觀察到劑量與癌症風險的線性增加關係存在,並不會造成臨床上的功能損害。」

簡單來說,西弗「西弗(Sv)」是用來表示人類所受輻射曝露的量,評估一個人因輻射增加而增加整體罹癌的風險。

【台灣對福島產品進口規範】

我國現行的制度是,由福島、茨城、櫪木、群馬、千葉五縣開放進口的品項,都需附產地證明與輻射檢驗證明,並在邊境進行輻射檢驗,採「逐批檢驗」,符合規定才能放行。而台灣的輻射檢驗標準,「碘131」在乳品及嬰兒食品的標準為55貝克/公斤,其他食品為100貝克/公斤;銫134與銫137總和在一般食品100貝克/公斤,乳品及嬰兒食品為50貝克/公斤;飲料及包裝水為10貝克/公斤。

相較他國的規範,台灣所規定的現值其實是非常嚴格的。

【任何食物不可能放射性物質「零」?】

雖然日本輸入食品至今都沒出現過輻射超標案件,僅發生微量檢出,但這些產品最後仍請輸入業者退運或銷毀。不瞭解的民眾可能會覺得,檢出「有」就是不安全,但事實並非如此!

專家們解釋道,因為自然背景輻射的存在,所以我們生活的環境、吃的食物等,不可能輻射值檢驗出來是完全沒有或零的。而背景輻射的來源分別有「人為排放」和「自然存在」,所謂的人為,就是人類行為產生的輻射,包括儀器(X光機、電腦斷層(CT)、核子醫學設備、腫瘤治療機)、核能電廠運轉或核武試爆等;至於自然存在就是「環境中天然存在的輻射」,包括太空的宇宙射線、來自地表所含的天然放射性核種(鉀40、鈾238、釷232及它們一系列的子核種)、食物中的鉀40及空氣中的氡222和它的子核種等。

目前全球的平均背景劑量為每年每人2.4毫西弗(mSv),但每個地區的背景自然輻射值、強度都不同,台灣的話,每年平均為1~2毫西弗(mSv),主要是來自宇宙射線和環境天然放射性核素。

【哪些放射性元素對人體最有害?】

專家們表示,環境出現的人造放射性物種主要來源為「原子彈試爆」或「核電廠事故」造成核分裂產物釋放,而這當中最該注意的就是「銫(Cs)137」和「鍶(Sr)90」,因為它們的半衰期分別為30.17和29.1年,這表示著,每過約30年其量才會減少一半,加上這兩種同位素分裂產額都較高,導至環境數年至數百年間的汙染,其餘大部分分裂產物因其半化期短可能數年內耗盡,或者含量太低。

最重要的是,這兩種放射性分裂核種都容易進入生物體內,其化學性質分別與鉀和鈣相似,易被人體吸收,「銫(Cs)」容易代替鉀被積存於肌肉及內臟中,「鍶(Sr)」則容易代替鈣沉積在骨骼中,進而增加罹癌症風險。

目前「鍶(Sr)」並未列入我國的檢測項目,但其實它常見在牛奶中,衰變後的子核種(它蛻變成的放射性物質)是釔(Y)-90會延長它貢獻輻射劑量的時間。此外,還有一種長半衰期的alpha發射體「鐳(Ra)」,它本身也是一種趨骨物,喜歡聚集在骨頭裡,常見於巴西堅果中。

專家們建議,我國在福島核災後制訂的「食品中原子塵或放射能污染容許量標準」中提及的碘131、銫134和銫137這三種放射性同位素會釋放出加馬輻射,屬於容易檢測,透過「高純度鍺偵檢器」直接測量就可計測,而鍶90和89為貝它核種,比較難測量還需要藉由液態閃爍偵檢器來度量,分析過程繁複費時,但「鍶(Sr)」、「鐳(Ra)」可能對人體健康造成風險,因此建議未來有機會的話,可以增加該項目的檢測,並讓該議題做一個跨部會的合作。

【吃到含微量輻射的食物怎麼辦?】

專家表示,通常會假設核種在體內50年來計算,而各核種的劑量轉換因子分別為「碘131是2.2×10^(-8)西弗/貝克」;「銫134是1.9×10^(-8)西弗/貝克」;「銫137是1.3×10^(-8)西弗/貝克」。

依照台灣現行輻射檢驗標準,「碘131」在乳品及嬰兒食品的標準為55貝克/公斤來計算:55×2.2×10^(-8)=1.21*10^(-6)西弗/公斤

以人體累積100毫西弗輻射劑量後100人中可能增0.5人罹癌來看,要喝到82,644公斤的奶粉量才可能達到100毫西弗;若改以一年不能超過1毫西弗來計算,至少也得喝到826公斤的奶份量。這樣的量,幾乎是不可能的。

再以銫134與銫137總和在飲料及包裝水為10貝克/公斤來計算:〔10×1.3×10^(-8)〕+〔10×1.9×10^(-8)〕=0.32微西弗

至少要喝到312,500公斤的水才可能達100毫西弗,若改以法規規定一般人一年不能超過1毫西弗來算,至少也得喝3,125公斤,這也是不可能達到的。

不僅如此,人體細胞在受傷後,都會有自我修復的功能。若再以依照年度限值、危險度和生理代謝率去推算的話,每年一個攝入體內的限值,香蕉的放射性物質根本不用設限是因為其中的碳-14可忽略,人體鉀離子本來就有平衡機制,香蕉裡面已經夠少的鉀-40根本沒有機會留在你體內一年。

因此專家們語重心長表示,台灣現行法規規定較大部分國家嚴格許多,藉由只要所有的食物在各個關口的檢驗是否確實,使各項產品上架時都符合法定標準,其實風險是極低的,「若不慎吃到有微量超標的輻射食物,距離真正會危害人體健康的劑量仍然有距離,不需要過度擔憂;反之,古人說病從口入,像現代人容易暴飲暴食、精緻食物或高油高鹽等飲食習慣,更容易吃出一堆病來。」

 

#311重生‧福島福到

#台日友好

#福島第一核電廠

#福島食品的放射性物質含量之議題探討

#輻射相關議題

#三立新聞網 記者張雅筑新聞採訪

#新竹市醫事放射師公會 趙慶勇理事長、郭俊良理事

#臺中市醫事放射師公會 陳駿宏理事長、吳志毅放射師

前往連結

檔案下載

臺中市醫事放射師公會 陳駿宏理事長、吳志毅放射師1.jpg
臺中市醫事放射師公會 陳駿宏理事長、吳志毅放射師2.jpg
臺中市醫事放射師公會 陳駿宏理事長、吳志毅放射師、張雅筑記者3.jpg
臺中市醫事放射師公會 陳駿宏理事長、吳志毅放射師4.jpg
三立新聞網「重生.福島福到」製作團隊.jpg
臺中市醫事放射師公會 陳駿宏理事長、吳志毅放射師0.jpg